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音技术 » 电脑数字音频的历史和现状(上)

电脑数字音频的历史和现状(上)

来自:中音网

原载2003年6月Recording杂志,作者Darwin Grosse, 金毓镇翻

作者前言

试图叙述当前的电脑数字音频状况就象射击移动的目标一样,直到刊出这篇文章之前我都在犹豫,因为事情变化太快,今天的热门思想也许到明天就成了绊脚石。但愿本文对了解电脑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和走向有所帮助。

上古时代

电脑数字音频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大概与电脑自身的历史差不多。早期的电脑工作室尝试创造各种变形的声音,用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添加色彩。这类试验很快就变得更加严肃,电脑硬件和DSP开发者开始探索建立适合商业化的系统。其中Max Matthews是著名的Music N系统的开发人,John Chowning在斯坦福大学研究的FM合成被使用在YAMAHA的DX7合成器上。二者是今天习以为常的乐器与演奏记录分离的最初实例,这些应用很快让电脑从只会发出简单的蜂鸣声发展为完全的音频机器(不过是非实时的)。 当电脑变得更加便宜,音乐家能够买得起家用电脑,使用这些机器来做录音(起码是编配)引起了音乐家的极大兴趣。早期的电脑如Apple II和Commodore 64做数字音频录音还不够快(实际上还缺少存储作品的硬盘),但是用苹果机的Alpha Syntauri作曲系统(包含简单的制谱和波形合成)以及Commodore电脑的Sequential Circuits音序器做一些简单的编配已经很好了。简单的软件Electronic Arts Music Construction Set(MCS)原来是为许多音乐爱好者在家用电脑上使用的,它预示了电脑和音乐在商业上的第一个巨大成功―MIDI。

成功的MIDI

MIDI是80年代初期许多领导潮流的合成器厂商之间一次空前合作的结果,MIDI规定允许音乐设备间互通信息,其内容从按动键盘,操作控制器到改换音色等。最初的想法只是让机架上的合成器发出更多声音(演奏一个音符却同时听到许多声音)。由于MIDI的数字属性,它很快就从乐器(最初主要是键盘)扩展到电脑。 早期的MIDI/电脑合作从简单的消费电脑如Commodore 64使用的MIDI接口开始,配合Dr.T或Hybrid Arts公司的软件。Atari推出ST系列电脑使MIDI变得更加流行,因为MIDI输入和输出插座成为ST系列电脑的标准配置。大约与此同时,一些公司推出用于Commodore、Macintosh、PC(DOS)平台带有同步功能的MIDI接口,最著名的有MIDIMAC和Roland MPU-401。 一些公司开始推出用于合成器控制的新软件,包括音色编辑,自动作曲和数字音序器(最重要)。这些音序器记录来自键盘的各种信息,可以修改并发送到任何其他键盘。很快,这些电脑程序变成了合成器音乐的标准作曲工具。Steinberg的Pro-24是Atari平台的主要表演者(带有强烈的欧洲风格),当时PC平台的强者是Cakewalk和Voyetra。Macintosh开始成为音乐家的领导平台,两家革新派公司Opcode和Mark Of the Unicorn着手开发新一代电脑音乐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MIDI音序器(无论任何平台)作为作曲工具,并不包含音频成分,基本上只是MIDI键盘和机架音源的控制程序,它仅成为录音棚制作录音的装饰。实际上录音界许多人把合成器和电脑音序器看做非专业和生活在幕后的“创造型”工具而不是控制室的主体。

声音设计工具

通过电脑使用音频实际上是从后门进入的。当时需要帮助采样合成器设计声音的程序,SampleVision(PC平台),ADAP SoundRack(Atari平台),Sound Designer(Atari平台,后来用于Mac)是最早出现的这类软件,用户可以修改样本并送回它们所支持的采样器。为了听见被编辑的声音,程序使用电脑内置的音频功能或要求通过声卡回放。 当电脑变得更快,声卡进一步改善了品质,也就出现了更多声音方面的开发。Digidesign的软件包TurboSynth让用户从音频元素开发声音,虽然还不是实时的。这些程序是Native Instrument的Reaktor等可以让用户创造从来没有听见过的声音软件的前身。一些音乐形式(特别是Electronic Industrial)完全依赖这些程序,而且建立在电脑基础上的声音设计也变成制作人手中一件重要和确定的工具。

早期的Digidesign

这时电脑已经更加强有力,但是很明显还不具备处理高品质音频录放的能力。一家小公司Digidesign(前面叙述声音设计时曾提及)推出一个惊人的系统叫SoundTools,掀起了真正的革命。音频卡与接口的联合提供了高品质的数字和模拟I/O,电脑内部的数字接口和摩托罗拉DSP芯片帮助电脑拥有处理数字音频的能力。结合专门开发的软件,SoundTools成为第一个真正能替代2轨磁带录音机(不论模拟或DAT)的电脑系统,并且开辟了数字编辑的新世界。 当然它的速度还不够,价格昂贵,某些用户界面比较粗糙。但是一部分录音界欢迎SoundTools这件开放式武器,而专业界一些人认为它不过是玩具或者声音很糟糕。此时不少专业用户使用数字录音座完成他们的全部工作,这个时期处于专业级的转换和混合算法刚开始提到日程上的阶段。 总之,Sound Tools因为能够为最终的处理提供一套音轨而变成母带制作世界的标准工具。它的极端灵活性和比一般水平更高的声音也把它带进了录音棚,无论当作“备份”设备或幕后的瑞士军刀。

早期的“原生”

[译者注:Native在电脑技术上指单纯依靠CPU能力完成工作,中文译名不统一,这里暂且译作“原生”] 电脑继续以惊人的速率在提速,几乎每翻过一张日历,PC和Mac的速度就加快一倍。音频卡已经达到了标准的规格(16-bit,44.1kHz采样率,数字I/O)。作为不可避免的结果,领先的音序器开发商终于找到了把音频轨和MIDI音序器结合的途径,为作曲和录音打开了更加完整的解决方案。 Macintosh平台音序器的领导Opcode率先推出MIDI音序器和音频轨结合的Studio Vision,使用第三方厂家的高质量音频接口,音频轨可以与MIDI轨一同运行,给全世界的作曲家带来了欣喜。接着MOTU很快推出了Digital Performer,Windows平台则有Cakewalk4.0(虽然最初音频同步能力较差)。这时,音频软件开始冲击企业录音棚,因为一台好的电脑加上软件的价格仍低于同等级的录音硬件设备和磁带。 在这些强大的音序器软件之外还有一些单纯用于音频的软件产品,其中早期的有Deck(原来属OSC,现在归BIAS)和Innovative Quality Software的SAW。这些软件更接近典型多轨录音机和调音台的模拟,使录音师感觉比MIDI音序器和音频轨结合的软件容易使用。但是因为缺乏已有的用户基础(如同音序器那样已经建立的),导致单纯音频的软件进入市场缓慢。

欧洲的力量(Steinberg, Emagic)

MIDI和音频的列车已经开动,一些新角色登台表演。两家德国公司Steinberg和Emagic给他们的MIDI音序器添加了音频功能,参与到美国软件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竞争。Emagic从生产Atari软件的德国公司C-Lab分离出来(C-Lab曾推出Atari音序器软件Creator,以后增加了制谱功能,改名为Notator),C-Lab继续生产MIDI/同步接口等产品,Logic则从Atari平台转向Macintosh,很快推出仅有MIDI功能的音序器Logic,不久后演变为带有音频的Logic Audio。这个热门软件包含用户可以确定结构的系统,对于需要细致的个人化设置和大量使用各种控制的用户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与之形成对比的Steinberg完全使用预定的结构,但是预置非常充分。软件原名Cubie,后来改变为Cubase,虽然不可避免有些缺憾,但是在帮助音乐家容易使用方面做得很好。Logoc和Cubase立刻就成了业界的领袖,受到广泛的欢迎直至如今。

DSP还是Native(ProTools和VST)

当时的电脑不能满足音频软件的要求。甚至在只运行音频软件,不做其他工作的情况下,电脑的能力仍然落后于用户的希望。每一次软件升级都要增添新功能,同时对电脑提出更多要求。鉴于电脑的能力,许多设计只好暂且退让。 市场上很快就出现了新的突破。最初是Digidesign推出他们完全建立在DSP基础上的效果和混合系统Pro Tools。从许多方面看,Pro Tools都显示了系统建立在软件基础上的最高水平,高品质的数字转换器和摩托罗拉DSP系统免除了电脑大量繁重的负担。这套系统很快在专业界流行,对Pro Tools的认知变成对于专业录音工程师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Pro Tools难以进入许多小型企业录音棚,原因之一是价格比较昂贵;之二是它仅能工作在Macintosh平台。 Steinberg接受这场挑战的举措是向全世界推出两个标准,一个是ASIO I/O标准,允许音频卡厂家为自己的卡建立对音乐家友好的驱动,确保在Cubase环境中有最低的等待时间。第二个也许更加重要的是VST效果标准,它定义了CPU原生效果处理的标准,易于实现,易于使用,而且廉价。 没过多久,其他音频和音序软件开发商就都搭上了VST和ASIO快车。实际上除了少数例外(特别是MOTU和Cakewalk),VST和ASIO变成了音乐软件的工业标准,直到今天。

2轨编辑和CD刻录

当多轨音频和MIDI软件争相吸引用户目光的同时,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正在幕后展开――电脑为基础的2轨编辑和CD刻录变成所有水平录音棚的标准配置。当功能广泛的软件甚至累坏了更快的电脑时,2轨录音和编辑对于典型的电脑系统都很轻松,而这些软件详细编辑的可能性远远超过任何硬件设备(电脑鼠标代替了传统的刀片)。 带有高品质音频卡的电脑很快在企业录音棚中取代了开盘机和DAT,PC平台上有Sonic Foundry的Sound Forge和Steinberg的WaveLab;BIAS Peak和TC Works Spark则取代了Macintosh平台的Sound Designer。这些软件超出了简单的剪、贴编辑,具有增益控制、音高/长度修改和区域管理等功能,企业录音棚用户可以靠它们制作CD母带。 这类产品还有许多:Digidesign的Masterlist CD,Adaptec(现在是Roxio)的Jam和Toast,Sonic Foundry的CD Architect等提供了制作红皮书标准CD的工具,电脑工业的发展使CD驱动器和盘片的价格跌落到人人都买得起它们,家庭制作CD不但极其便宜而且有最好的声音。

软件乐器

再回来看多轨音频和音频MIDI音序器,VST和ASIO革命给原生系统带来一些标准,虽然同时也给电脑CPU带来更多负担,使系统更不稳定。感谢Steinberg开发的VST 2.0标准,使CPU的负担得以减轻。 VST 2.0标准打开了某些先前难以想象事情的大门,软件乐器似乎镶嵌进录音软件中。这些VST几乎立刻就被企业录音界采用了,因为它们比硬件合成器更便宜,而且它们的状态可以与录音工作一并储存。这在几个月前也是不可想象的――打开一个存放很久的录音,全部MIDI和音频轨,效果结构和乐器设置都恢复到当初的状态。 新的插件给电脑CPU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很容易使一般的电脑过载。幸亏VST乐器的介入符合快速增长的CPU速度以及同步下降的电脑价格。这些因素的联合完全改变了企业录音棚的面貌,许多人从此彻底放弃了硬件合成器和录音设备。

回归自然

在软件录音棚的快速冲击中,人们开始发觉某些熟悉的操作特点消失了。当人们离开了模拟调音台,合成器退到幕后,鼠标也就替代了过去的旋钮和推子,然而录音工程师对失去的环境耿耿于怀。1995年Mackie Designs推出全新的概念――“控制界面”,用真实的旋钮和推子控制电脑屏幕上的软件操作。 建立在MIDI基础上的控制器在音序器和合成器的早期就得到普遍应用,但是Mackie的HUI(Human User Interface人性用户接口)定义了新的控制集合。马达化推子和数字化旋钮可以提供软件混合功能的实时反馈,由此引导到更为有机和人性化的混合。 由此造成的局面给一家小公司CM Automation推出更加便宜和小型化控制界面的机会。他们的Motormix瞄准了众多企业录音棚,为软件录音棚提供实在的推子和旋钮。

相关产品

Copyright ©2013 Centrmus.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Policy/Your China Privacy 中音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地址:北京朝阳区建国路88号SOHO现代城D座0712室 电话: 01085801115 传真: 01085801114 邮编:100022